为新疆教育事业奉献余热
 
【2022-07-02 21:49】
 
 
  我生于新疆、长于新疆,是党的培养和边疆绚丽文化的哺育,使我成长为一名称职的大学教师。我的职业经历了幼儿、小学、中学、大学教师的全过程。教师是我一生的职业伴侣,我身为教师而自豪和自慰。
  
  1965年夏,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前夕,传来了组织的要求,希望我们这批委培毕业生能回到新疆工作,新疆需要我们,我毅然作出了回新疆工作的决定。
  
  回到乌鲁木齐,当时的单位新疆大学的领导又征求我的意见,问我是否愿去喀什参加喀什师专的筹建工作。(1962年,新大和新疆师院合并从新大调出百余教学和管理人员赴喀什工作,我的丈夫服从组织派遣,成为首批“南下”的骨干之一。)于是,我毫不犹豫地又一次服从了组织的分配。我们在喀什共同度过了26年的光荣岁月,见证了这所边陲民族高校从无到有、从简陋到繁荣的创业历程。
  
  当年这批百余人的赴喀队伍,乘坐10几辆解放牌大卡车,迁家带口,人、物混搭,行程千里,历时七八天,由乌鲁木齐迁至喀什,这在新疆教育史上绝无仅有。
  
  喀什师专初建时,校舍简陋、设备匮乏、师资奇缺,没有一座教学楼。唯一的校园操场,遇有重大集合或操练,每每尘土飞扬,苦不堪言。
  
  教职员工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与今相比,更有天壤之别。当时校园尚无自来水设施,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一律饮用涝坝水。“遥想师专初创时,设备匮乏陋室空;七尺土屋作课堂,涝坝池水充甘霖。”这正是当年困难处境的真实写照。
  
  2012年,喀什师院建校50周年庆典,我们作为建校的元老级嘉宾应邀出席。当我们从机场被隆重迎接,走进欣欣向荣、花园一样美丽的校园时,激动的泪水潸然而下,感慨万端。
  
  今年,“喀什大学”揭牌的喜讯传来后,更令我们欢欣鼓舞、激动不已。如今的喀什大学已由初创时的三五个专业,发展到如今的23个本科专业和34个专科专业。涵盖教育学、文学、历史学、理学、法学、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。在校本、专科生数达到11133人,少数民族学生占76%,这是国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,也是援疆工作的重大举措。我们作为早期创建者,对一代代为边陲教育事业付出智慧和血汗的后来人心存敬意。
  
  在喀什师院任教26年后,80年代末,我和丈夫又重返新疆大学执教。1995年退休后,我被学校返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指导工作。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,我深感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,他们怀揣梦想、青春激扬,但同时,也需要给予激励关怀和扶持引导,为他们在实现梦想之路上添一把火、助一份力。
  
  退休后参加指导校园文化工作的这一段宝贵经历,为我的退休生活增加了巨大能量,激励我晚年把奉献余热、回报社会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。如今我已经75岁,但仍感觉自己有无限的热情和动力,我想这正是源于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。